排污许可证 证后管理必须注意的检查事项
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主要检查事项

自行监测现场检查查什么

据相关统计,在排污许可证后监管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有:
● 企业排放口未安装信息化标志牌,或者安装的信息化标志牌未上传至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 企业自行监测的频次或因子未能达到排污许可证的要求,自行监测也未保存原始监测数据;
● 企业执行报告未填报上传;
● 企业未按排污许可证改正规定的要求完成相关事项整改;
● 企业危险废物管理不规范;
● 企业申报信息与实际不符,难以达到排放管理要求。以陕西省为例,各级现场检查和抽查的1251家重点监管企业中,发现存在问题企业784家,问题企业占比62.7%。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在上述13项问题中,自行监测执行不到位、执行报告提交不规范、台账记录不规范这三项是检查企业中存在问题数量的前三位。其中自行监测执行不到位,占比将近50%。
证后管理10大注意事项
◆ 一是对排污许可制度实施重视不够。部分持证企业对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专业环保人员和技术支撑,重申领轻落实,依证排污和落实许可证管理规定有欠缺,过期不换证,未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 二是排污许可申报不规范。部分企业在主要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排放口等申报中与现场实际有出入,存在漏报、误报情形。
◆ 三是排污许可证未及时变更。部分企业未在新修订的标准实施前或污染治理设施改变后及时变更排污许可证。
◆ 四是整改措施未按要求落实。部分要求改正和限期整改的持证企业未按期完成整改。
◆ 五是排污口设置不规范。部分企业排污口设置不满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试行)》或排污单位执行的排放标准中有关排放口设置的规定。
◆ 六是存在超标超总量排污现象。个别企业因提标改造滞后、治污设施不完善、生产管控措施不到位而导致超标排放现象发生。
◆ 七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不准确。部分企业在计算排污量时采用的计算方法有误、数据来源不清、数据失真,致使无法准确核算实际排污量,难以判定是否符合许可排放量要求。
◆ 八是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到位。个别企业仍然存在未批先建、未同步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未验先投等环境违法行为。
◆ 九是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通过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个别企业通过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渗坑、暗管等方式直接排放污染物。
◆ 十是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环境管理要求执行不到位。主要涵盖三种情况,如下。 第一种情况是自行监测要求执行不到位。检查发现,部分企业人工监测指标漏项、频次不足,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安装不规范,设置不规范,维护不到位。 第二种情况是台账未按要求记录。部分企业无环境管理台账,排污许可台帐中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不完整。 第三种情况是执行报告提交不规范。个别企业没有编制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或执行报告频次不够、内容不完整、提交不及时、信息未公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同类文章排行
- 广州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新规定
- 环保督察组曝光2起整改不力典型案例
- 处理前已达标的废气是否仍需要建设污染
- 随意排放污水污染环境,公司法人被追责
- 生产废水实施清洁生产全部回用是否需要
- 一公司偷排废水被判支付 生态环境损害费
- “调试”不同于“投产”,两者之间并不
- 环境服务认证证书—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
- 环保厅对14家环境检测机构限期整改1至
- 环境部门委托环评单位进行环评报告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