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真诚环保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为什么环评报告这么容易出现问题?

文章出处:未知 人气:发表时间:2020-04-23
                                

这次落下笑柄的,是深圳市政府官方网站。其公示的一份有关深圳湾航道疏浚的环评报告,严重抄袭以往一份湛江的同类报告,出现了“湛江”字眼30多次。

看来抄袭这事儿不分名位高低,官邸大小,即便顶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大招牌,具体的材料写作者,还是会图省事儿一抄了之。

后果有多严重呢?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启动问责程序,项目建设被暂停。生态环境部也责成相关主管部门依法严肃查处。

编写、审查、批复、公示,这一条线上的诸君都纷纷障目失察,真的是怪不着谁,恐怕所有人都悔青了肠子:当时怎么就不再多看一眼呢。

为什么要说“又”,关于抄出笑话儿的事,实在是司空见惯了。进入公众视野也屡见不鲜,隔几年就掀起一次讨论。

最近的一次就在2019年,还是在环保领域。中央第一环境保护督察组针对河北省的督察整改“回头看”时就发现,廊坊市固安、永清等县制定的整改方案,全部照抄照搬、敷衍应付;唐山市高新区和芦台经济开发区,整篇整改方案除个别地名人名外,内容完全一致,明显是相互抄袭。

往远了一些看,2009年,在“中国消防在线”网站上,一篇河南开封市消防支队的宣传稿件,与漯河市消防支队的如出一辙,只是开封市副市长的讲话中,居然出现了“构建和谐平安漯河”之语,网友戏称为“开封指导漯河工作”。

更远一些,追溯到历史上,东汉桓帝时,有个衙门公人,请人为他写一篇交差的奏记文。那人也不会作,便给他出主意说,从前梁国有个叫葛龚的写过,直接抄他的旧文就行了,不用新写。衙吏依言照办,结果粗心地把葛龚的署名也抄上去了,衙吏因此被革职。后人讥讽为: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从此,“不去葛龚”就作为一则寓言故事,收录在了中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笑林》中。

如今的文档编辑工具,的确是给公文写作带来了方便,仅用复制粘贴,很快能炮制一篇大文章、长报告,省却了不少案牍劳心。

抄写更便捷了,大概“葛龚之误”就多一些,这倒不是甩锅给办公软件,因为这样的失误古已有之!

自2019年11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施行以来,全国共有25家环评编制单位和30名编制人员因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列入失信“黑名单”和失信记分等信用管理措施。

那么,回到我们开头的案例,处理上几个人,问责几个相关官员,一定是应有的惩戒。环评报告的编写和审查,绝不可流于形式,切实认真写、认真查、认真审,是环境评价的必要程序。每一个文案工作者,都应字字走心、句句推敲。

但是,读者诸君心里一定会打鼓:被罚的人,会不会从此就不抄了呢?

肯定不会!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省事儿走捷径,大抵是人的本性使然。“不去葛龚”从古到今成为公文顽疾,一定是有滋生的土壤——我们的文牍主义。

如果一篇文章或报告,已经程式化和八股化,那么写的人和看的人,大抵是没有耐心来逐字逐句来读的。非但写的人不会细校,看的人也懒得细读,审的人也意兴阑珊。于是便一路通关,酿成大错。

为什么环评报告这么容易出现问题?作为一个门外汉,丝毫不敢质疑环评报告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但一种公文格式固定且冗长,可以相互转借和抄袭,那可以断定其已经陷入八股化和程式化而不能自拔。

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其吐槽和腹诽不是一天两天了。甚至有人专门写论文,论述如何减少环评报告的冗长的篇幅。

“文牍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如果一项事务要用海量的纸张和文字来描述,那其核心要点,一定会淹没在文牍之中,让人眩目烦乱找不到要领。我们的环境评价这件事情,是否依靠一份厚厚的环评报告,就可以代替我们对环境影响进行了细致严苛的论证?

实际操作中,环评报告从立项到编制完成,往往需要两三个月,而报告书也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不断延期,短则数月,长则一两年,这让报告编制报批延宕为繁文缛节。动辄几百页、十多万字到几十万字的环评报告,给编写、审阅的人,带来大量无谓的、重复性的劳动,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网上代人捉刀编写环评报告的生意,已经火了很多年了。这报告既然是别人代写,那就难保枪手们都有足够的责任心,“不去葛龚”的隐患一定不会少。

通过编写一本又一本长文档,用厚重如砖块的纸质大报告报审,以此来代表我们认真履职做事,才是抄作业的不良土壤。戒不掉这样的文牍主义,怎么能杜绝“不去葛龚”的笑话呢?   本文来源:经济观察报

返回顶部